学校概况
  贵州理工学院是应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对理工类应用型人才之需,教育部2013年4月18日正式批准成立,在原贵州工业大学校址设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体,工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公办理工类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1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获留学生招收资格。2017年1月,成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7月发起成立“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并成为轮值主席单位和永久秘书处单位。
  学校地处祖国西南的避暑之都—贵州省贵阳市,拥有两个校区。蔡家关校区坐落于贵阳西南阿哈湖畔,占地866.7亩,贵安校区坐落于贵安新区大学城博士路,占地约1757亩。现有教职工889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3人,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 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1人,省甲秀文化人才1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2人,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4人;正高职称84人,副高职称380人;博士234人,硕士491人。
  本着“高起点、开放式”的办学理念和“立足贵州、服务地方”的服务面向定位,秉承“知行至善、厚积薄发”的校训和“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保障质量、培育特色”的办学思路,学校主动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探索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模式,努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为目标,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设置18个学院,1个基础教学部门,33个本科专业,与英国贝德福特大学联合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1528人,留学生193人。现有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省级特色重点培育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三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省级重点支持培育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化学工艺)。按照“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思路,重点打造大数据科学与技术、新材料开发与利用、航空宇航与智能制造三大优势特色学科群。拥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国家级教师团队(资源勘查工程),三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航空轻金属材料与焊接技术科技创新团队、果酒酿造工程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能源化学转化新材料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三个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重金属原位调控与生态修复创新团队、智能优化与数据挖掘创新群体、隐伏矿床勘测团队)。贵州省绿色过程工程人才基地和贵州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人才基地被贵州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为省级人才基地。
  学校现有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电力大数据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轻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三个贵州省普通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磷煤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岩溶工程地质与隐伏矿产资源特色重点实验室、能源化学特色重点实验室),五个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流程性工业新过程工程研究中心、氟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新医药微控工程研究中心、无人机应急减灾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健康智造众创空间)、贵州省贵州理工学院院士工作站、贵州省特种功能材料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及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乌当区人民政府共建)、贵州省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院、贵州省“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要教学科研平台。
  面向未来,贵州理工学院将紧紧围绕贵州省“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及其他战略部署,继续发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艰苦创业”的办学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恩奋进,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聚人才,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办学治校,以严谨求实的校风教书育人,努力建设西部一流、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理工大学。
  (2019年12月13日更新)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是2013年建校以来最早招生的六个学院之一,前身由电气工程学院与信息工程学院在2017年3月合并组成。
  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自动化”2个本科专业和1个中英合作办学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院全日制在籍本科学生1298人。实验中心下辖18个集教学、科研与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实验室,总面积 2814.6 平方米,教学设备1415台(套),设备总值1741.6万元。
  学院现有教职工41人。其中,专任教师31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18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5人。教师中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贵州省优秀教师2人,校级首届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在线研究中心智慧教学之星2人。
  学院积极引导教学团队进行课程建设,拥有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贵州理工学院校级双一流教学团队1个。在我院电路原理课程中引入清华大学慕课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引入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进行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教学改革成果先后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与清华大学联合申报)1项、贵州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17年优秀项目奖1项、贵州理工学院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同时学院积极服务贵州大数据战略,出版的大数据丛书获贵州省第四届教学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院注重立德树人,努力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院党总支获贵州省高等学校“五好”基层党组织,中共贵州省委“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学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及工程素养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成绩斐然。7年来,学生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9项,其中,国家级奖5项、省级一等奖5项,第十二届“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获国家二等奖,实现了贵州省该项比赛全国奖零的突破。
  学院注重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近年来,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东南大学、重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与大唐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昆明电气科学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展开产学研合作;与英国贝德福特大学合作举办了贵州省首个工科类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
  学院官网网址:http://www.git.edu.cn/
  就业信息网入口:http://jobs.git.edu.cn/
 
 
所有信息未经贵州人才信息网允许,不能转载,因此造成的一切后果,我们将追究相关责任